发布时间:2020年02月26日17:37
中物联物流装备专业委员会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蔓延全国,不仅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节奏,也冲击着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疫情的到来也让物流行业迎来大考。

兆驰供应链联合创始人林泰恩博士认为,物流产业及上下游供应链生态在2019年其实已经进入拐点期和洗牌期,疫情无疑会催化和加速这个过程。
此次疫情对物流行业的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大量制造型企业的停工,B2B供应链的停摆,直接造成了物流行业(特别是B2B合同物流)收入急剧下降,成本攀升的负面影响。首先表现在制造业复工延后,产能及用工需要很长一段恢复期,B2B物流需求本身就骤减,物流行业收入肯定同比例下滑。同时,因为疫情封路,各地区政策又不一致,导致公路运输的重复及无效运输增多,同时在疫情期,大物流的消毒,排查等环节也增加了物流企业的成本。这段时期是B2B物流行业的“至暗时刻”(Darkest Hour)

林泰恩认为,此次疫情会倒逼物流和供应链企业“重节点”,“重服务”而非“重资产”。在这次疫情中可以看到,控制了核心供应链及物流节点的企业,在整个疫情应急反应中会相对从容。掌握了关键中转环节及分拨环节的“重”物流企业比拥有大量自有车辆的“重”物流企业要主动的多。同时把服务做“重”的物流企业也受到的冲击也会小一些,举例子,拥有“仓包运”一体化服务能力的物流企业虽然在运输业务上会遭受一定程度的停摆,但在包装服务上,仓储服务上的收入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对冲。这说明要把服务链条做长,把服务场景做重,而不是一味把资产做重。
重新审视“客户结构多元化”及“直客”的价值。大客户依赖一直是供应链企业或者说合同物流企业的通病,在疫情肆虐的极端场景下,客户结构单一或者服务类型单一(特别是以运输为主)的企业面临的压力就会非常大,如何实现客户结构多元化,避免大客户依赖是这类企业这段时间可以好好反思的好时机;同时,对于习惯从三方公司手上接活的物流企业,现在也会非常困难,因为直接客户(譬如大型制造业企业)回款相对可控,但款项到了三方公司,在这非常时期很可能作为其现金流的重要补充而非应付款项流转到下游,下游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就会更加严峻。所以“直客”的价值不言而喻。
太平盛世下,很多企业不愿意承担转变的阵痛,现在也许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了。
物流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如何渡过疫情艰难时期?
林泰恩认为,“自救者天救,自弃者天弃”。物流企业现在最关键的是自己救自己。一方面在成本上进一步压缩,如何实现“柔性”物流服务;如何真正实现“轻重搭配”等,中国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的生命力是很强的,只要下定决心总能找到办法活下去。另外一个建议是,很多物流企业都做了所谓的员工持股平台,但其实很少有企业老板真正推行下去了,现在正是做股权激励的黄金时刻,通过合理的ESOP把核心员工及管理层从打工者心态转变成合伙人心态,大家一起咬牙扛过去这至暗时刻。一方面通过员工认股可以一定程度补充企业现金流,另一方面也把人心真正聚到了一起,“人”变成了“队”,“me”变成了“army”。
整体来看,需要让制造业复工复产,救了制造业就是救了大物流。制造业是国家经济体的命脉,大物流是底盘。国家,政府,银行先把资产更优质,风险评估模型更成熟的上游货主企业救了,物流自然就活了。
林泰恩认为,在这次疫情中,单元化运输大大提升了物品流转过程中的防疫及消毒效率。所以单元化相关物流技术跟装备的春天应该即将到来,譬如尾板箱,冷链箱,可循环料箱,可循环托盘等。
此外,林泰恩认为,疫情对于智慧化物流的升级也有推动作用,举一个最简单的场景,中国制造业劳动密集型(labor intensive)的特点决定了之前很多智慧化物流的方向都是朝着“运营+科技”的方向推进,把以人为主的运营做地盘,通过机械增强或者一些智能辅助提高运营的效率。“但这次疫情将会把“用工难”及“用工贵”这两个终极难题进一步曝露在制造业面前,之前我一直在倡导的“科技+运营”,把IoT及大数据平台作为底盘,运营(包括人)作为工具的新业态将会加速催生。通过IoT设备及AI赋能最大程度替代人工,并将每个操作工从单一工种变为不用思考的多工种的“万能工”,也许才是智慧物流升级的最终答案。”林泰恩谈到。

林泰恩认为,此次疫情对国际物流业务和供应链生态会造成一定影响,有喜有忧。
忧是从短线看,确实很多大型制造业在观望甚至着手产业转移的事儿,主要是往东南亚地区转移。毕竟这次疫情造成的中国供应链停摆给全球带来非常大的冲击。而且WHO把这次疫情列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会影响国际物流业务。
喜的是在这次疫情控制里,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及其高效的管控水平,如果能够快速把疫情控制住。其实反过来会给很多外资厂商更大的信心,因为小国家遇到这种疫情基本上只能听天由命,根本无法做到全方位防疫及管控,所以从长线看中国的综合竞争力依然非常领先。
来源:兆驰供应链联合创始人林泰恩博士
责任编辑:中物联物流装备专业委员会